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的两大难题是逐年增加的贸易收支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经济理论理所当然是金融战的重要工具之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各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国内矛盾的尖锐,各列强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转嫁国内危机。此外,军火生产也能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1937年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罗斯福总统立即联合英国,意图用

解密:上世纪日美两国的金融战日本为何失败?
「金融战」在中国是个热门的话题,一来因为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不可避免要与其它国家进行金融战;二来因为「金融战」虽不见硝烟,但通常更加激烈,担忧一不小心踏入了「陷阱」。还好,我们的邻居日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负面典型,所以我们习惯于强调要借鉴日本的经验,特别是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的教训究竟有哪壹些?日美金融战亲历者久保田勇夫的《日美金融战的真相》(路邈译,机械工业出版社)一书,也许对我们会有些帮助。
久保田勇夫,1966年进入大藏省,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历任国际金融局国际机构课课长、大臣官房参事官、国际金融局汇率资金课课长、大臣官房审议官、国际金融局次长等职,亲身参加了日美金融战中的几乎每一场「战斗」,特别是日美间日元美元委员会、日美结构性障碍协议、日美金融服务协议三次最主要「战役」,以及期间的历次峰会、G5、G7等国际金融谈判。
《日美金融战的真相》一书,以时间为线,共分5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日美金融战的背景,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详述了三次最主要战役,从亲身实战的角度还原了那场历时20年的金融战中不为人知的真相,第五章则以过来人的角色「写给将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二是信用、杠杆和风险;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假如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没有灵魂,就是毫无意义的泡沫。在日本经济几乎达到顶峰的时代,与美国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众所周知,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日本的国运。日本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金融战,中国也许也不可避免,甚至是还要以同样的形式进行。于此,《日美金融战的真相》对我们就有了重要的参考意义,日美金融谈判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从而有助于现今及今后的中美谈判。
先看美国的背景。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的两大难题是逐年增加的贸易收支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当时的里根 *** 通过减税来 *** 消费和投资,但减税加上军备开支大幅度上升,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于是将目光瞄向当时最有钱的欧洲和日本。如今中国面对的美国,奥巴马 *** 和当时的里根 *** 几乎如出一辙,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是采取的减税和救济措施,并在2011年就恢复了经济的增长,但由于社会安全和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也伴随着军费的增加,美国财政赤字与GDP的比例不断创出新高。
再看当时日本的背景。当时日本的金融体制,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和充满限制的体系,众多的法律和政策把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分割开来,限制日本资金流向海外,限制民间的国际金融交易等。日本最初也是极力 *** 日元国际化的,但是,政治大国的野心,让日本不得不承担「国际义务」,首先便是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初期的甜头,让日本开始加速推进日元国际化,把曾经对资本交易的「原则上禁止」改为了「原则上自由」,并由此一步一步展开,直至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于长期的衰退之中。
梳理日美金融战中美国的逻辑,基本逻辑是「强大的美元」等同于「强大的美国」,以动荡不稳的美元,让老二不得不亦步亦趋;然后以「高利率」与「强势美元」为诱饵,在吸纳国际资本的同时将「战争」物件绑上战车;接着以美元估值过高开始美元下跌,迫使物件救美国就像救自个,不得不实施低利率政策,催生以股市、楼市为代表的经济泡沫;最后回到美元升值,迫使物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让物件的经济泡沫破灭。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依赖美元是美国人的货币、国际金融的中心、国际政治地位的主导权,怎么玩怎么赚钱。
美国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人数最多的国家,经济理论理所当然是金融战的重要工具之一。日美金融战中,从两国间的贸易自己开始,美国向日本提出要求,指导「战争」物件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谈判领域进一步与时俱进,触及日本的巨集观经济政策和外汇政策,直到最后提出让日本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搭建各种平台,逐步深入到「什么都可以谈」,祭起各式经济理论的大旗,弗里德曼主义、凯恩斯主义、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理论」、「放松管制论」、「企业结构调整论」等等,里应外合,以汇率市场化、外贸壁垒与金融自由市场化为三部曲,屡试不爽。
就如作者在书中反思的一样,日美金融战中日本之所以战败,除了美国的「老道」之外,与日本自身的「急功近利」也是密切相关的:东京还没有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使用程度较低、贸易的国际定价权影响力小、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不足、日本自己还不具备金融国际化的条件,加上壹期间汇率的被动、频繁波动严重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欧元也对日元的国际空间进行了挤压。细看中国如今的处境,与当年的日本确实有诸多的类似,《日美金融战的真相》也就至少给出了我们三大启示:
其一,金融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急不得,先得加强自身建设。
其二,中美的金融战实际上已开始,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美联储的系列政策、美国重返亚太、扰乱欧洲和让日本跟着美国亦步亦趋、FTA、TPP,醉翁之意都是指向中国。
其三,久保田勇夫说,西方国家要求亚洲国家跟他们自个的标准保持一致,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必须要小心,要了解是不是真的能够适用于亚洲市场的具体情况。
战争对战争国的金融有何影响
2008年爆发的新一轮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智囊兰德公司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战争救市”的报告,认为与其用7000亿美元救市,还不如用这7000亿来发动一次战争更有成效。一时,全球哗然,如果被采纳,金融危机的最坏后果――战争就爆发了。一、世界大战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关系
(一)金融危机不一定会引发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是私有制生产体系贸易竞争的必然产物。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各国政府各出奇招,比如,政府主导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应用,带动了新一轮的经济腾飞等等。二战后的四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安全着陆,都说明了经济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二)世界大战的爆发总是由金融危机引起
回顾历史,世界上所有现代战争都有金融的影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各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国内矛盾的尖锐,各列强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转嫁国内危机。由于利益的不均衡,发展成波及全球的战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下降了40%,美、德、法、英有29万家企业破产,3000多万人失业。各列强在危机中若无法找到新的经济突破点,就想方设法挑起战争,借此把国内的危机转嫁到其它的国家,结果爆发了世界大战。
二、战火纷飞中的金融推手
(一)军火生意风生水起
军火集团和金融集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体味到发战争财的巨大好处。交战双方想在战争中处于优势,装备的先进性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地缘政治、防务需要、甚至是军备竞赛均需要大量军火。军火大国通过军售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美国的军火商甚至已经“绑架”了GDP。此外,军火生产也能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有统计表明,美国的军工厂每生产1300亿美元的产品,就能拉动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每增加10亿美元的军工生产,就能新增上万个就业机会。
(二)金融战---无硝烟的战场
战争中,巧用金融战术也可以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石。1937年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罗斯福总统立即联合英国,意图用封锁切断日本贸易线的手段迫使日本屈服,1941年美国太平洋舰队移驻夏威夷的同时,抵制日货,禁止美国石油输入日本,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存款,这两项金融措施足以瓦解日本的承受力。
与资源匮乏的日本相比,在前苏联的“和平”解体中,金融战更占据半壁江山,1960年苏联重工业占到GDP的72.5%,在严重畸形化的重工轻农下,前苏联经济严重依赖进口。而当黄金储备最紧缺的时候,美国又悄悄地利用石油的定价权使苏联的石油收入大幅下降,如此内忧外患的经济危局,使得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黯然落幕。
三、惊心动魂的后现代金融战争
(一)运用军事手段,控制全世界的资本流
因为互联网,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交易已是家常便饭,数万亿的资金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完成转移或抽逃,怎样才能牢牢地控制住全球的资本流速和流向?美国为此动用了军事手段,建立了一个“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号称28分钟可以打遍全球。这就意味着当一个地区受远程导弹的威胁时,该地区的资产拥有者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资本撤离到安全区,这个安全区当然是军事最强国,由此,军事手段成为资本流的控制核心。整个资本流运作的过程,也大约需要28分钟,可想而知,凭借这个打击系统,一旦发生战争,华尔街振臂一呼,便可以争得全世界的资本流。
(二)利用局部战争和金融手段掠夺各国财富
美国利用局部战争力挺金融业的发展,高举正义之旗,不惜代价去攻打伊拉克,攻打利比亚。致使全球油价飙升。因为石油交易用美元来结算,油价上涨也就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美元。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从而再一次名正言顺地加印美元。就是说,美国向世界提供纸质美元,世界为美国提供实体产品,财富就这样以不动声色的方式流入美国口袋。同时,为了稳定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美国人又向全世界发行国债,这无疑让美元又上了一道保险,美元变成“世元”。
9・11事件后,出于对美国这个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的疑虑,大量的资金撤离美国,为了找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在9・11事件两个月后,美国打响了阿富汗的战争。当巡航导弹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琼斯股指暴涨,华尔街一片叫好声,随着战况的持续进行,大量撤离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目前,美国70%的就业人口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金融已经成为美国的命脉行业。
(三)金融殖民帝国显现轮廊
1944年,美国凭借着全世界80%的黄金储量,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美元作为全世界的通用货币,美元锁定黄金,每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一举确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此后的27年,美国是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好、最富裕、最稳定的国家。
但用战争解决金融问题会有许多不可控的风险。美国在持续17年的越南战争中就打掉了800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失信于世界,公然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意味着美元不受黄金储量的限制,可以甩开手滥印。为了防止美元贬值,确保其的霸主地位,美国除了依靠其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外,还充分利用中东战争让美元与世界上大宗商品――石油挂上了钩。这样,美元在脱离黄金后,依然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此后的40多年,人类帝国史上的新物种――金融殖民帝国显现出轮廊。1985年的广岛协议,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都是金融殖民帝国的“杰作”―― 把各国多年经济发展成果洗劫一空。
金融战、军事手段都是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服务的。单纯的金融战争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而军事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是金融战争,网络信息战、舆论战等等,无时不在进行中。我们务必清醒的是:时刻都在备战中。
金融战争真的要来了吗?
不是要来了,是来了好久了。一直在看郎咸平教授做的节目。里面讲到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很多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货币战争》一书中所能展示的金融战争,不过百分之一而已。中国金融人要努力了。最近心灵交易的兴起很值得关注,也许我们真正的金融部队会在那个范围诞生。
金融战争 是指什么
国际银行家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策略打击其经济、货币、掠夺各种资产等。对于较发达地区(比如日本),不直接打击货币,而是开发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货、债券等),造成经济泡沫,等时机成熟再抽离资金,造成经济衰退。
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比如泰国),直接打压其货币(泰铢),使购买力下降,增加赤字,最终债台高筑,再从中抢夺核心资产。
这样的战争是隐秘又强大的,必须靠政府强有力而正确的宏观调控,货币和财政政策共同配合以应对。
